文/丘光
「我想用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的旅行概念,請學生寫一些他們在俄國各地旅遊的見聞,現在的學生行動力很強,去過許多我們從前不曾去過的地方,像高加索、西伯利亞……」──這差不多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台大外文系熊宗慧老師興沖沖地給我提了這個想法,我當下就覺得可行,好奇地追問學生們去過哪些地方。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在腦海中想像著其中一些陌生的地方,再將它們一個個兜在一張無形的地圖上,漸漸有了一本書的雛形。
什麼是《當代英雄》?什麼又是《當代英雄》的旅行概念?《當代英雄》是俄國作家萊蒙托夫發表於一八四○年的小說,描寫一位俄國軍官佩喬林的高加索軍旅生活,透過佩喬林的旅行筆記,我們可以看到一桀驁不馴、高傲自私,又愛反抗命運的人,同時也看到一個真誠地暴露自己心理毛病的人──這其實是一個「反英雄」,也可以說是反面形象的主角,他這樣自我揭露的理由是:要給社會一面鏡子(因為社會上有很多這種人卻不自知),另外就是給自己找尋人生出路的可能。以我對熊老師的了解,《當代英雄》的旅行概念應該是指,或期許學生:在旅行中發現新知、發掘自我、思索人生之類的……
最後我們順利收到十一位學生的稿子,包括已經畢業的,其中也有人寫兩篇,他們的行腳範圍遍及七個國家的十四座市鎮:莫斯科、聖彼得堡、圖拉、喀山、卡爾梅克、庫魯什、巴庫、葉里溫、第比利斯、克里米亞、基輔、布列斯特、十字架山、伯力,其廣度深度令我們相當欣喜。
這些學生都是因為學習俄文的機緣才去到俄羅斯和前蘇聯成員國,所以我在編排文章時以莫斯科為起始,在地圖上順時鐘轉出去排序,由熟悉的近處到陌生的遠方,並將每個城市以不同顏色標記作為索引,也區別出形形色色的城市風貌。
本書中的每一位作者都是懷抱著獨特的想法和動機前往俄羅斯或其周邊區域,在異鄉追尋心中對該地的想像或驗證課堂所學,與當地人、自然環境互動,並與自己對話,每一段旅程,對他們來說都是珍貴無比且獨一無二的經歷,我們感興趣的正是這些從起點至終點的心路歷程點滴,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心態:走出去勇於面對每一個新的現實──這恰巧也是《當代英雄》小說主角的特質之一。
既然跟萊蒙托夫的小說有這些機緣,那麼書名就用「當代英雄從台灣出發」吧,後來我跟熊老師這麼說。
這本書還有個特點是把中文版和俄文版合而為一冊,中文版直排右翻,俄文版橫排左翻,兩者可各別閱讀,也可對照互覽。以我編輯的角度來看,雙重文本對話性的意義大於其他,這些作者同時以中、俄兩種語言思維來表達同一主題的文章,好似一對思想的孿生兄弟姊妹在不同環境中成長,而讓我們思考:現代社會是否也能在這種兩者有同有異也有對話的特質中看到出路?
後記中我夾帶了幾張在俄羅斯旅行時拍攝的照片,主題是「移動的窗景」──這一瞬間大概是旅行過程中最迷人的時候,這種有點距離的遠眺,無論靠近或遠離,都很能滿足旅人的想像。對讀者來說,書中任一幅圖像、文字景象都不免是翻頁即逝的「移動的窗景」,而對作者來說,卻可能是難以磨滅的回憶。這幾張對比的照片,是我對這些年輕作者實地走過這片廣袤大地且意志堅定地朝目標向前行的致敬。
(本文摘自《當代英雄從台灣出發──台大學生的俄羅斯與後蘇聯行旅》編輯後記)